穗子

學中國結、玩中國結, 於我已是好幾年以前的事了。

當美玲老師說接下來要教我們長穗團扇但一時之間還找不到合適的穗子時, 腦海中遂浮起一個念頭「不如自己做一個吧」。 翻箱倒櫃找出了陳封已久的筆記與結繩, 一邊翻看一邊思忖著該如何配色及構圖。在做套、穿套、抽拉收線等動作中, 一點一滴地找回了當年玩結的樂趣。穗子完成時, 家中的小朋友們吵著要與它合照, 舞蹈班的同學也直誇漂亮, 讓我好開心。

雖然最後沒有用它來練習, 因為它不夠重, 有些甩穗子的動作不易做, 但我的房間內可是多了一件手工裝飾品。現在使用的長穗雖然沒有自己做的穗子閃亮, 但細緻典雅別有一番味道, 又不會搶了扇子的風采。而且在舞動時有了珠子的輔助, 較能耍出漂亮的弧度, 就是有時不免會變成暗器打到自己。

by 禹樺

邵多麗=「浪」女

邵多麗的課已上了近一半, 我發覺珊影老師常會有驚人之語哩! ^^

為了鼓勵我們再放開些, 表現出青春無敵美少女的模樣, 課後, 珊影老師告訴我們跳邵多麗就要「浪」, 愈「浪」才能愈跳得出那味道。而且, 還要把自己想成是天下第一大美女, 要先將自己催眠, 才能進而催眠觀眾。最好是讓觀眾看得尷尬, 而不是自己跳得尷尬。

我們可能都覺得用「浪」這個字來形容人總有不好的意思, 但大陸少數民族對此字另有一番解讀:
「浪」=放得開、不矯揉造作
這讓我想起青訪時跳轉花帽 (也是雲南少數民族舞) 的音樂:
正月裏來百花開, 百呀, 百呀, 百花開
不是美哉, 是浪哉

或者, 「浪」也有超級美的意思吧!

by 禹樺 (Rainy)

小卜少 VS 邵多麗

多年前初學傣族舞時, 舞碼名叫「小卜少」, 老師說「小卜少」在傣族語就是十六、七歲小姑娘的意思。多年後重習傣族舞, 舞蹈內容也是描述十六、七歲的傣家小姑娘, 可這回卻稱做「邵多麗」。今天趁著休息時間忍不住向珊影老師提問, 老師的回答很妙喔!

小卜少=少女;邵多麗=「美」少女。
「多麗」在傣語就是美麗、漂亮的意思。

所以跳邵多麗時, 一定得把自己想像成是宇宙超級無敵美少女, 否則是做不出來那種自我陶醉、微帶嬌羞的魅態。才剛上了前三堂課, 我們已發現「邵多麗」較「魚舞」更是累人, 除了原有的微笑擺臀曲線, 更多了壓背、俏臀等高難度動作。唉… 十六、七歲的美少女還真是不好當啊!

by 禹樺 (Rainy)

愛上拉筋

習舞, 對愛跳舞的人來說是最快樂的事。但, 一提起拉筋, 10人中有7、8人會開始面露難色。一定要拉筋才能跳舞嗎? 當然不是! 可是, 想要身體柔軟、姿勢優美、踮得高、舉得美、站得穩, 不拉筋幾乎是很難辦得到的。

猶記得第一次上珊影老師的飛天課時, 簡直無法相信90分鐘的課程中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把杆上度過。一條腿前、旁、後加起來15分鐘, 完了再換另一條腿。對於習舞已有10幾年的我來說, 仍舊是很吃力的。還記得剛開始的幾堂課, 右腿才耗完前面, 支撐的左腳掌就已經開始舉腳趾抗議了。但漸漸地, 腳趾抗議的次數愈來愈少, 踮腳時的腳踝也愈來愈穩了。今天, 舉沖天炮時, 我發現自己已能慢慢地將身體靠近支撐腿, 好讓舉高的那隻腳盡量再舉高一些。

偶爾, 一想到上課的第一件事是拉筋時, 還是會讓我有一些些猶豫, 思索著今天要不要晚點到。但, 拉完筋後全身筋骨彷彿都被打通的暢快感總能戰勝我心中的懶惰蟲。我想, 我已經逐漸愛上拉筋了。

by 禹樺 (Ra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