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 中國的踢踏舞 (Tibetan Dance = Chinese Tap Dance)

在豫和成果展之前, 星期五班就已透過抽籤的方式決定了未來這一年的習舞方向, 原則上半年一支舞碼, 先學藏族, 再學朝鮮。每支舞碼的前三個月是基本功訓練, 後三個月就開始排舞。

少數民族舞蹈同民間舞一般, 各族有各族的特色。除了音樂、服飾不同外, 身體擺動的方式也很不一樣, 無法借用古典舞或者其他民族舞、民間舞的學習經驗。若是不從基本功學起, 恐怕很難抓得住該族特有味道。

那藏族舞的特色是什麼呢? 嗯… 它像是帶著中國味道的踢踏舞。和西方踢踏舞類似, 跳藏族舞時所穿的是有跟的硬底皮鞋, 只是少了鐵片。不過我們練習時穿的還是有跟的軟鞋。

因為提到了踢踏舞, 老師隨口說起了一些踢踏舞的趣聞。看過愛爾蘭的踢踏舞嗎? 與美國的很不同對吧! 舞者的腳飛快地踩踏出不同的節奏, 可是上半身幾乎是直直的, 沒有太大變化起伏。你知道為什麼嗎? 聽說是因為當時禁止民間跳舞, 愛跳舞的人們因此想出了這樣的舞動方式, 讓警察從窗外巡視時看不出來。老師一邊說著, 一邊模仿著, 逗得我們笑彎了腰。

那藏族踢踏舞像愛爾蘭的踢踏舞嗎? 不, 我覺得比較類似美國的, 較隨性, 但更慵懶些。還有, 還有, 藏族踢踏舞最初可是宮庭舞喔(註1)

By 禹樺 (Rainy)

註1: 出處:『藏族舞蹈的熱巴、踢踏、勒謝、藏戲

台北民族舞團《拈花微笑》觀後

好久沒有欣賞演出了,當然是有原因的。看不到能打到我內心深處的舞作是原因之一。所以現在看演出,常是為了台上的某位舞者或是整場舞蹈演出的某個片段的編舞者,可以說是捧場吧!
這回,因為賴筱婷老師參與演出,所以再度買票進劇場。當然也是因為和台北民族舞團有一份緣。
坦白說,在前往城市舞台的途中,是有點擔心瞌睡蟲會找上門來的。因為我看的是首演的午場,前一天晚上因為上舞蹈課的關係,比較晚睡,所以是一路打著呵欠到劇場的。但是,第一幕~《微笑》~就告訴我,我多慮了。
《跑香》裡舞者在空間的流動,讓我的眼睛一亮!新一代年輕舞者的加入,果然給舞團帶來不同的氣象。
《心路》使我想起與台北民族舞團結的緣。從踏進台北舞坊(台北民族舞團在重慶南路舊址時兼營的舞蹈教室)習舞;因緣際會與舞團一起演出《孔雀公主》;參加雪曄和其斡的婚禮;舞團因為種種原因暫停營運;老師出國進修;老師回國召回子弟兵,在大直重新出發;琳琳結婚;《香火》演出前琳琳的夫婿發現罹癌;老師中風……。看著台上的舞者,除了筱婷老師,現在的團員沒有人認識我了,即便是跟著老師走到後台,也不會有人熱情的稱我「母后」,開心的與我打招呼,謝謝我又來捧場了。想著、想著淚水佈滿了我的臉龐。病後的蔡老師應該有著更深的體悟吧!對於這無常的人生、歲月的流逝。
拭著眼淚看《聽濤》,浪潮的聲音奇異地讓我澎湃洶湧的心平靜了下來。《禪悅》的鐘聲卻又讓我流下感動的眼淚。
中場休息時間,我便急急搜尋著老師的身影,我想告訴她:我好喜歡!好感動!她真的打到了我的心,讓它那麼悸動不停!
很喜歡《落花》的氛圍,從一開始白色長布條上投射的虛幻舞影與舞者的投影相互呼應,到最後沈寂的舞台上慢慢凋零的“花”,整個第二幕充滿了蕭君玲老師特有的柔美風格,看得到民族舞蹈獨特的身段,又兼具現代舞的鋪排技巧。應該是近幾年來致力於融合現代與民族的老師,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的佳作吧!
胡民山老師的《色空》與其他二位女性編舞家的作品擺放在一起,顯得有點嗯~突兀?我不知道該不該這麼說?但這是我的感覺。雖然比起上一回,那種突兀、不相容的感覺已經減輕了許多,不過還是會有這種感受。或許我和蔡老師、老師比較熟吧?看她們的作品已經好多年了,比較能夠感受她們想要傳達的理念,與隱含在舞作裡的哲理。或許蔡老師想藉由老師的加入,刺激舞團的成長吧!
這是個讓我反覆回味的表演,我很喜歡。

演完了 (The 2010 Dance Performance is finished)


這是我們到豫和的第一次成果展, 也是豫和第一回有成人演出的年度發表會, 對我們彼此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吧!
This was the first dance performance we had in Yu-Ho. It’s also the first dance performance including adults’ show for Yu-Ho. For both of us, it’s a fresh experience.

猶記得5月初確定我們將以水袖做為在豫和初試啼聲的作品時, 我和Bekey都很佩服葉老師的勇氣, 可一方面也有些提心吊膽的, 才短短4個月我們真的可以練得好水袖這支舞嗎?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start, our program had been changed several times. Finally in the beginning of May, Teacher Yeh decided to choreograph “Water/Shake Sleeves Dance” for us. Frankly, Bekey and I were very worried not only because we only had 4 months to study and practice but also we both know that how difficult a Water/Shake Sleeves Dance can be.

所謂「水袖」並不是用水做成的袖子, 而是在原本的袖子前面裝飾加長的白綢子, 透過舞動長長的白綢來表現情感或意象。一般來說, 水袖的長度約為臂長的2倍, 因此水袖舞的基本動作中最難的首推「收袖」了。要將這般長度的袖子整齊的、美麗的、一層層的在一個動作內推疊回手心中, 光是想像就頭皮發麻了。
“Water Sleeves Dance” doesn’t mean that dancing with sleeves made by water but with an attached long white silk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length of sleeves to express emotion or create imagination. Usually the length of “Water Sleeves” is two times long of one’s arm to hand. Hence, the most difficult movement of “Water Sleeves Dance” is to return the long white silk back to your palms orderly, one layer after the other beautifully.

事實證明, 「收袖」真的不是個簡單的動作; 但, 葉老師的編舞能力也真不是蓋的。一剛開始, 大部分的同學都很興奮, 可是練習了1個月, 老師和我們自己都快昏倒了, 因為真的「收」得很醜! 再者, 夏天練水袖真的是一大折磨, 無論冷氣開得多強, 一堂課跳下來, 水袖衣內的緊身衣還是濕漉漉的。過程中也曾有同學萌生退意, 好在大部分的同學還是意志堅強的一起撐過來了。當然, 葉老師也為了我們做了些調整, 將舞蹈注入較多的現代舞元素、縮短袖長、減少收袖的頻率、週日加排…等。直到當日下午彩排時, 我們還被老師唸「你們的袖子收得好醜, 去後台練」。不曉得是大家臨時抱佛腳真的有用, 還是平日被操練得久、罵得夠, 正式演出時, 大家的袖子都有收到, 而且還很整齊哩! 只有我在剛剛開始時沒多久, 就「碰」得跌了一跤, 算是最大的意外吧! 幸運的是, 我只是被褲腳絆倒, 沒扭到腳, 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吧!
Some classmates were so exciting in the beginning but became frustrated after 1 month practice because they couldn’t make the water sleeves back to their palms as they wish. So did I sometimes. Besides, it was in summer; wearing water sleeves and keeping practice the same movements again and again made us sweat a lot. Even though some did think of quitting, most were diligent and practiced hard. Teacher Yeh also modified a lot of movements for us, such as changing the dance style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dance to a bit modern, cutting the length of water sleeves, reducing the frequency of returning water sleeves, having one more class on Sunday, etc. However, in the afternoon rehearsal on the performance date, one still could hear Teacher Yeh yell at us about our movements especially for returning our water sleeves. Maybe we did practice hard afterwards; we had a good show during the performance. The only imperfect part was that I fell on the stage because I stepped on my trousers. Well… at least I just fell not twisted my ankles.

By 禹樺 (Rainy)

舞碼中的綽號 (Nicknames in the Shake Sleeves Dance)

有回, 下班晚了, 抵達舞蹈教室時, 同學們的芭蕾暖身正做到某一段的中間, 因此我就先站在教室角落觀看, 以便等會能順利銜接上, 結果那天我有了個「督學」的綽號。

又有一次, 葉老師臨時想不起我的名字, 順口給了我取個綽號叫「條子」; 可那天她叫「清貞」時都叫的正確且清楚, 後來才知, 她把「清貞(清蒸)」和「紅燒」聯想在一起, 難怪不會出錯。

水袖開始編排後, 葉老師常需要指定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動作、從不同的舞台出場或給予不同的出場順序, 可是她無法將我們的名字與臉配合在一起, 總不能在那邊指來指去或你來你去的吧! 這才發現葉老師給舞碼中一群人取綽號的功力真是一流! ^^ 先是將一開頭的2隊三人組分別叫做「Do、Re、Mi」及「So、La、Ci」, 編到中間時又出現了一次三人組, 這回他們被喚做「福、祿、壽」, 不知下回若再出現三人組, 老師要用什麼綽號呢?

By 禹樺 (Rainy)

身體即音樂 (Your body is the melody)

週五班的水袖舞經過這兩、三週的密集排練, 雖然還沒有正式開始進入主題--水袖, 但已漸有雛型。

葉老師的舞蹈動作在上課與排舞時有很大的不同。平常上課時教基本身韻時, 動作感覺比較一板一眼; 但在編舞時, 動作感覺很流暢、舒服。葉老師曾在排舞的第一天就告訴我們, 她覺得身體即是音樂, 要讓觀舞者覺得音樂是由舞者的動作引領出來的, 而不是動作在配合音樂演出。因此, 她在指導動作時很少數拍子, 通常是教完一串動作後, 放音樂對動作, 再讓我們隨著音樂多練習幾次。目前對我們來說, 最大的難度除了記動作外, 就是抓拍子了。

今天有同學問老師, 是在第幾拍做某某動作, 老師隨口答了第8拍; 後來, 一聽音樂, 那一段都是3拍, 那來的8拍啊! 老師這回的回答更妙了, 她說對她來說只要是一個動作的切斷點, 最後那一拍對她來說都是第8拍, 我們聽了都快昏倒了! 因為8拍做完一個動作與3拍做完可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by 禹樺 (Rainy)

水袖小品開始編排了 (The Start of Shake Sleeves Dance)

傳聞中的水袖舞碼終於開始編排了。之前, 幾位停課一段時間的學員也已歸位了, 同時還加入了2位程度不錯的生力軍, 算算, 屆時總共會有10位舞者哩! 希望大家都能堅持到上台的那一天。

本來預計是要讓我們練一些水袖的基本動作的, 但光排出場就花了將近20分鐘, 葉老師對舞蹈品質的要求從中可窺一、二。只是, 我好擔心我們的記憶力, 希望到下週時, 大家的位置與動作都還記得才好。

今天光聽葉老師談著服裝, 就讓人好興奮。不過, 在這得先賣個關子, 不能說。 ^^

by 禹樺

即興

即興, 就是老師給予一個主題、一些簡單的指示, 由學生們自行發揮。

坦白說, 第一次接觸即興的經驗並不好。那是在大學舞蹈社的暑期集訓時, 老師給了我們一段音樂, 要我們以「祈禱」為主題編一段動作。結果, 驗收時我們因為出現太多次合掌祈求的動作而被老師批評重覆性太高, 沒有創意。也因此讓我對即興產生了一種畏懼, 不敢再輕易嘗試。

但現在, 在美玲老師的指導下, 我已經不那麼害怕了, 雖然每次上即興時還是有些擔心自己的創意不夠、表現不好。我喜歡在那短短的幾分鐘內, 運用自己所學過的動作, 玩玩拍子、玩玩空間、或是玩玩自己的肢體,有時與同伴們沒有事先約定但卻構成了一幅很棒的畫面, 會讓人覺得很開心。原來, 編舞也可以這麼好玩。

這週, 我們得到的指示是「四個八拍, 民族舞蹈的語彙, 請玩玩拍子, 動作不用多, 2~3個即可」。第一次全體完成時, 那個畫面真的好棒喔! 因此, 有同學提議, 再做一次把它錄起來留念。可惜再做一次時, 有同學做得太快, 畫面跑掉了。雖然有些可惜, 但老師說這就是即興好玩的地方, 也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因為即使一同表演的每一個同學都知道那個同學做的和之前不同, 但每一個人都還是穩穩地呈現自己的動作, 並未因此而受影響。而那位同學雖然知道自己做的和之前不同, 但還是努力地想出新的動作, 完成拍子。這其實也是對於舞台表演很好的即興訓練。因為, 即使一條排練了很久的舞, 你也有可能在正式表演時臨時忘了動作。如何繼續下去, 考驗的就是你的即興編舞能力。



by 禹樺

賴筱婷老師~勾起最初習舞的記憶

本來以為不會有機會上到賴老師的課, 因為上班的我下午時段都還在辦公室裏和一堆數字奮戰, 沒想到昨天在葉老師的貼心安排下有了第一次, 而且即將在3月初正式在週一晚開賴老師的古典身韻課哩!

賴老師的風格讓我想起了第一次開始學舞的台北民族舞團與潘莉君老師。

一直與舞蹈錯身而過的我, 在好不容易插班上大學後開始了與舞蹈的緣份。最初, 我只是在學校的舞蹈社學舞。從未學過舞的我, 對於拉筋總是有股畏懼感, 偏偏最愛的民族舞課, 老師一開始都是從上把拉筋開始。一年後在參加救國團的民族舞蹈研習營時, 因緣際會的認識了潘莉君老師, 也開始了和台北民族舞團及潘莉君老師的緣份。

有別於社團老師的教法, 潘老師的把杆暖身並不會一開始就上把正腿、旁腿拉筋, 而是將古典身韻融合在芭蕾的把杆基本動作上, 所以我們也做Plie、Releve..等, 只是將手姿改成蝶姿, 同時多帶了古典身韻中的呼吸與腰身。有時, 潘老師還會因應小品中的身段需要, 在把杆暖身時就多多訓練我們的某一部分動作。把杆後通常是一個古典身韻的控制, 然後才是舞蹈小品。

賴老師的上課順序和潘老師的很相似, 只是多了地板的暖身與拉筋。雖然才上了一堂課, 但我的肢體彷彿遇到久違的老友般習慣賴老師所給的動作, 並期待著三月份的課能早點到來

By 禹樺

豫和舞耘舞蹈團~葉文錦老師&賴筱婷老師

到豫和舞耘上課已經快一個月了,漸漸熟悉了這裡的環境,慢慢適應了葉老師的步調。趁著寒假,我與葉老師談了我們對於三月份即將開課的課程,與目前課程的構想與規劃。還找了一天去上賴筱婷老師的課。

葉老師真的很nice。跟她,可以很放心的暢所欲言,不必擔心說出口的,會被誤解,造成反效果。對於我們為了配合同學們的需求與時間,一再變更課程安排,不但欣然接受,還提出建議,讓大家皆大歡喜。

目前,我們只開禮拜五晚上7:30~9:00一堂課,上的是「雲南花燈」。課程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以芭蕾基本功當暖身;接下來是中國舞基本教材,包括手姿、提沈、呼吸、衝靠、含舔、擰身、腳位…等等基本元素;最後就是雲南花燈的小品。為了節省時間,不做基本動作的練習,直接由小品進入,在排舞的同時,介紹、練習雲南花燈的基本律動。
基本上是每個部分半個小時,但因為有的同學沒有芭蕾基礎,有的同學對中國舞基本動作沒啥概念,再加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對雲南花燈很陌生,所以,不管老師或同學,上課時都深深感覺到「時間過得好快!」,怎麼一個半小時一下子就過去了?!
三月份會在星期一加開一堂課,仍是7:30~9:00的時段。原本規劃這個時段開古典舞,與禮拜五的課做一個區隔。但討論之後,有的同學很想上古典舞,卻無法上星期一的課,若將課程對調,又有想上民間舞的同學不能如願。所以,決定這堂課都會是民間舞與古典舞輪流,以舞碼來區分。週一先開古典舞,週五繼續上雲南花燈,等課程告一段落之後,再換成週一上民間舞,週五上古典舞。

去上賴老師的課,只是想瞭解賴老師的上課情形,兼打發時間(還想順便消耗熱量)。
原以為這一堂課應該不會太耗體力與腦力,因為她們的成員平均年齡都比我們大(雖然我的年齡跟她們應該比較接近)。不過,進入小品之後,動作的難度令我有點驚訝。有點像回到十年前潘老師給我們的古典身韻小品一般。讓我不禁對這一群姊姊感到由衷的佩服!一方面也印證了「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
如果不是因為上課時段的問題(星期四下午4:00~5:30),我想,我會毫不猶豫的加入她們,好好的練一練久違的古典身韻(等待退休吧)。

豫和舞耘舞蹈團

在因緣際會下,我來到了位於大安森林公園附近的豫和舞耘舞蹈團上課。

舞團團長是葉文錦老師,她也是我們這一批學生在豫和舞耘的第一位老師。

這樣說有點怪,但我們是一群因為喜愛跳舞而結識的朋友,這一回到豫和舞耘,其實是我們主動去找葉老師談的,課程的方向,也幾乎是應我們的要求而開的。

葉老師人很好,不計較。雖然我們才在那兒上過二次課,教室又有點兒小(畢竟我們是比較晚開班的,而且又是十二個大人)。但是我相信在這裡我們可以實現「快樂跳舞」的夢想。

目前開的課是「雲南花燈」。這是居住在雲南的漢族發展出來的民間舞,道具是漢族民間舞常用的飄扇和小手絹。

這是我第二次跳雲南花燈,上一回是去雲南暑修的時候(2005年暑假)。跳民間舞總是讓我覺得開心,會有一種放鬆的心情隨著身體的律動自然的湧現,和古典舞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應該是因為民間舞就是來自於民間,是農暇時期自娛娛人的產物所致吧!不過,民間舞自然的扭腰擺臀,對於我們這些現代的上班族而言,卻是一大挑戰!因為扭得不夠好,擺得不像樣,很容易就顯出民間戲曲裡的媒婆形象,看著鏡中的自己哈哈大笑。這…或許也是另外一種收穫—開懷大笑吧!


接下來,我們計畫再開一堂「漢唐古典舞」,針對古典舞所需的肢體動作雕琢。嗯!我期待著…。我想,我們距離我們的夢想越來越近了。


by碧琪(bekey)